2024年1月14日星期日

通缩来了?比通货膨胀更可怕

去年的CPI和PPI数据都显示国内陷入了通缩困境,两个数据同比去年都是负的。这已经说明国内通缩了。国内有经济学家归纳出通货紧缩现象有“两个特征,一个伴随”,. 即一是货币供应量下降,二是物价持续下跌。一个伴随是指:它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的出现。

物价便宜了,这是每个人都能深深感受到的。吃穿住行,都便宜了。同时,工业商业都也明显萧条了,经济不景气。但有一点,货币供应量实际上并没有下降,反而是上升的,只是,现在增发的货币,都存到了银行,没人愿意拿来消费,包括我在内。银行给了3.3%年化的钱,我觉得实在是太便宜了,但我不会拿它来消费,也不会拿他来实体投资。做为备用金或是短期投机资本罢了。

经济通缩,有点类似于股市中的熊市。股市也是这样,人们普遍没有信心,就会见涨就卖,或是迟迟不愿意买进,因为,价格总是一天比一天低。陷入了恶性循环一样。

与通货膨胀相反的,就是通货紧缩。顾名思义,当较少的货币追逐过多的产品,那就是紧缩,再简单一点来说,就是消费需求不足,且连年衰退的现象。

如果说恶性通膨就像发生重大车祸,不死也重伤;停滞性通膨就像突如其来的大病,需要安心休养;那通货紧缩就像是得了癌症,长期化疗受尽折磨。当一个国家陷入通货紧缩是很危险的事,由于消费衰退,导致生产衰退,不仅经济无法成长,最后也使得物价和薪资停滞不振[5],甚至部分物价,例如房租、运输等价格会下降。

会导致消费衰退的原因很多,例如过高的利率,大家都把钱拿去存银行;总体经济前景不佳,不愿消费;疫情前期也因为消费衰退,全球垄罩在通缩阴影。不仅如此,过多的生产也会出现通货紧缩的现象,使物价出现下跌趋势,但通常生产过高的影响,只侷限于个别商品,例如中国曾疯狂大量生产LED破坏市场供给,总体经济不会因为个别产品生产过多而导致整体通货紧缩。

日本在90年代经济泡沫后,进入了“失落的10年”,这段期间通货紧缩问题相当严重,不仅日币大幅贬值,各类资产也大幅跌价,失业率平均高达 4%以上,陷入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日本政府选择用货币宽鬆政策,将利率一直压低至0以下,到了2006年经济成长率才稍微有起色,暂时避免紧缩,但好景不常,2008年雷曼金融风暴席捲全球,再加上2020年的武汉肺炎疫情,日本政府持续0利率甚至负利率的货币政策至今,通货紧缩的阴影仍未解除。

其实台湾在2010年至2017年也曾经差点进入通货紧缩的状态,当时台湾基准利率如同日本一样贴近0%,看似放了很多货币出来,但经济成长却相当有限,通货膨胀率也不到1%,随时都有可能步入日本后尘。这箇中原因固然很多,但当时与中国太过紧密的连结,导致资金、产业、人才外移是很大的主因。

美国终于把通货膨胀差不多控制住了,居民消费价格的增长今年已大幅放缓。中国却在经历相反的问题:居民和企业都不消费,将经济推向一种名为通货紧缩的恶性情况边缘。在中国这样债务很高的国家, 通货紧缩是个尤其严重的问题。与国民经济产出相比,中国目前的总体债务高于美国。

“中国经济的确正在面临通货紧缩的幽灵,这让政府采取措施刺激经济的紧迫性越来越高,也许更重要的是采取恢复家庭和企业信心的措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说,他曾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任中国部主管。

持续的通货紧缩前景只会让中国经济已有的困难加剧。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正在迫使美国和德国等其他主要经济伙伴寻找替代中国的办法,后者一直是这些国家的主要制成品来源。

中国今年夏季的出口急剧下滑,表明国内外买家对中国商品的胃口减弱,这对中国来说是一种挑战,恒生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丹说道。出口下降“受到发达国家需求放缓以及让供应链离开中国的多元化努力的双重推动”,她说。

中国曾在2009年初避免一次大范围的通货紧缩,当时的全球金融危机曾导致物价下降。中国在2012年再次躲过了通货紧缩,当时也出现了国内外需求疲软的情况。但拯救经济在那些年头比较容易。房地产价格已在过去十年飙升,原因是中国央行为保持经济强劲增长、防止人民币升值损害中国工厂的出口竞争力而投放了大量货币。

中国官员在上周要求地方和省级政府出台一系列措施,鼓励消费者花钱。但中央政府一直不愿在鼓励更多消费上花钱。

但中国的经济困难是几十年积累起来的。中国的经济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就一直不平衡,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同时压低劳动者的工资,限制中国家庭的投资选择,使他们除了把钱投在盖新房和建工厂上几乎别无选择。

现在,中国面临着住房和工厂预计会长期过剩的问题。与此同时,中国的出生率大幅下降,年轻人失业率飙升。因此,许多人买不起或不需要新房——以及安置新家所需的电器和其他配套设备。

Ditulis Oleh : alipada // 一月 14, 2024
Kategori:

0 comments: